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2000年, 1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0-09-16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罗国杰
    2000, (5): 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重大课题。新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正确对待价值取向的多样性;重视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辩证地解决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的关系;把道德的先进性同群众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还应全面认识法律和道德的作用,把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结合起来,统一发挥作用.
  • 论文
    庄福龄
    2000, (5): 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比较研究是近几年我国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有争论的问题。本刊邀请部分学者撰文进行笔谈,以期把比较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 论文
    徐素华
    2000, (5): 8-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来,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比较研究是很热的,但基本上处于分门别类的研究状态,综合性的研究成果不多,多半是从某一方面入手,进行专门问题的分析比较,例如毛泽东、邓小平的思维方式比较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比较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比较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的物质利益观比较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的民主观比较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的伦理思想比较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的实事求是观比较研究,等等。综观目前所进行的比较研究,能够看出一个基本的脉络走向,即基本上是围绕着纠正、继承、发展这三个基本点来进行分析研究,探讨这三个基本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 论文
    王霁
    2000, (5): 1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包括十分丰富的内容。我认为,这种比较研究应该是多层次的、动态的、全面的,至少应当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对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进行比较研究,这是目前比较研究中涉及得比较多的;二是对作为两位伟大实践家、理论家的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全部活生生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这个比较的外延实际上比第一种比较更宽泛,更具动态性和个性化。这两种比较有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比较研究只有兼顾这两个方面,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
  • 论文
    郑谦
    2000, (5): 12-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进行比较研究,除了分析比较其个人主观方面的因素外,还要考虑时代及地域等方面所赋予的不同条件的影响。在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比较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两位伟人活动的时代背景的比较研究。当然,从大的方面看,他们所活动的时代背景基本相同,但细考察起来,还是可以发现一些应当引起注意的不同的时代机遇。
  • 论文
    许全兴
    2000, (5): 14-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党的十五大从原则上把它们之间的关系做了准确的概括:首先是一脉相承,其次是新发展、新阶段。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还是普通老百姓,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是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扬一抑一,有的人甚至把两者对立起来。因此,实事求是地、科学地阐述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两者都是科学理论,党的指导思想,不存在谁高谁低,谁对谁错的问题。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一是为了正确说明两者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澄清当前的一些模糊认识,纠正一些错误的观点;二是为了进一步探求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这是比较研究的一个方面。
  • 论文
    薛广洲
    2000, (5): 16-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应明确二者的内涵。对于前者,学术界几无争议,而对于后者,则尚未达成一致。目前在大量的出版物中,都采用和认同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提法,但并没有对这一提法做出深刻而认真的思考,而某些形式化的、牵强附会的解释反而会产生以政治领袖为思想领袖的嫌疑。实际上,在各种出版物和媒体中出现的邓小平哲学思想,并不仅仅指邓小平个人的哲学思想,而是对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共同探索成果的一种统称。事实上,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所处时代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课题的哲学解答,邓小平哲学思想也是对“当代中国向何处去”的哲学探求。
  • 论文
    胡代光
    2000, (5): 18-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根源和进程、理论研究依据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当今所谓经济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其推动力量是自由化、私有化和放松经济管制;经济全球化是回避不了的,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利有弊;我国必须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调整出口结构,引进外资,有序地开放金融市场,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 论文
    吴易风, 朱勇
    2000, (5): 25-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着重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内生增长理论的新发展,对三类新的基于垄断竞争假设的内生增长模型———产品品种增加型内生增长模型、产品质量升级型内生增长模型、专业化加深型内生增长模型———逐一加以评述,据此得出对内生增长理论的总体评价。内生增长理论关于技术进步实现机制的研究、技术进步对一国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说明,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借鉴价值。但是,内生增长理论在其框架结构、生产函数构造、分析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严重缺陷,因此,内生增长理论仍然只是对经济增长事实的一种“寓言”式说明。
  • 论文
    宋利芳
    2000, (5): 33-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城市化进程也日益加快。本文通过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比较,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并探讨了治理城市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 论文
    穆光宗
    2000, (5): 39-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养老问题的关键是谁来提供养老资源,但“养老资源的提供者”和“养老职能的承担者”这两个角色是可以分离的。正如“机构养老”并不必然等于“社会养老”一样,“居家养老”也并不必然等于“家庭养老”。据此,本文区分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这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并在这个基础上论证了传统养老方式变革的必然性。在城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组合正日趋增多;而在农村,自我养老的比例则有上升的趋势.
  • 论文
    王琪延
    2000, (5): 45-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活时间是人类生活活动范围和内容的最完整、最客观的表达,也是最忠实的记录。因此,生活时间可以成为测量人类生活活动乃至经济社会现象和过程的一种尺度。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讨了如何用生活时间度量国民生活的方法,提出了国内总时间资产(GDTS)等一系列反映国民生活的指标体系.
  • 论文
    李国林
    2000, (5): 51-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服务质量和生产力水平成正比,服务可以转化为效益,服务也是生产力。服务是生产力,是指服务的手段、内容、效果等渗透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之中,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 论文
    张法
    2000, (5): 54-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60年代被认为是西方思想界从现代向后现代转折的决定性时代,加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和德里达的解构三部曲在60年代的先后出版被看做是这一转折发生的标志,其中加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使西方文化界的三大潮流发生了后现代的转型。本文的目的,就是要从西方三大潮流的历史发展中突显出《真理与方法》对西方后现代思想的历史意义.
  • 论文
    吴琼
    2000, (5): 61-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20世纪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中,德里达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后现代思想家,他对传统哲学的在场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所做的强有力批判以启示录的语调宣告了哲学的终结。那么,哲学终结之后,哲学家何为?哲学终结之后,哲学写作与哲学阅读还有可能吗?本文试图就德里达的解构哲学谈一下“终结”之后的哲学或者说“后哲学”的写作与阅读问题.
  • 论文
    金惠敏
    2000, (5): 67-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叔本华将康德的“自在之物”原创性地解读为他的“意志”,发动了西方哲学史上又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传统意义上“意志”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一直是主体性的和隶属于现象界的,从未有人将其尊为终极的本体;叔本华大胆地向这一约定俗成的语义挑战,将一个主体的和现象的意志擢升为客体性的和本体性的自在意志。本文展示了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论的创建方式,即从“身体”出发对自在意志的追询策略,为理解其整个哲学体系提供了一个思路.
  • 论文
    朱力宇, 万其刚
    2000, (5): 74-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法治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执政方式和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重大转变。我国在1978年以前没有提出依法治国方略的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缺乏依法治国的社会需求和动力,长期以来形成了依靠党的政策办事的习惯定势,旧中国给人们留下的封建专制传统较多,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适应执政方式向依法治国的转变,应当从多方面着手.
  • 论文
    谷盛开
    2000, (5): 80-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干涉主义的产生在国家层面是由于“普世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和国家利益的驱动,在国际层面与国际法约束力相对于国际力量对比显得相对软弱有极大关系。新干涉主义的核心主张在文化价值观、人权国际保护以及世界格局等方面与以国家主权平等为基石的世界新秩序的客观要求均相背离。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法体系是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法律基础,应当维护联合国应有的法律权威地位,防止新干涉主义在实践中被狂热政治情绪所支配.
  • 论文
    徐孟洲
    2000, (5): 87-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税法原则是指导税法的创制和实施的根本准则。税法原则可分为公德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税法公德性原则反映各个国家税法的共性,使各国税法具有一致性的一面;由于国家政策的社会性、灵活性、针对性等特征,使税法政策性原则较公德性原则具有更强烈的价值取向性,它较集中反映了各个国家税法的个性,是各国税法相区别的标志之一。税法原则不仅表现为一种立法的精神,而且在税法规范性文件中以具体法律条文的形式存在着,使之具有税法一般规范所不同的调整功能与实践价值.
  • 论文
    李艳芳
    2000, (5): 95-1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环境权是人的一项应有权利,当前,环境权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同,国际社会以及一些国家开始用立法和法律解释的方式对环境权加以确认,这是环境权从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的转化。环境权要成为一项实有权利,还是前路漫漫。环境权与生存权和发展权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所以,既不应把环境权与生存权对立起来,也不能把它们看做是同一项权利.
  • 论文
    卢铁澎
    2000, (5): 102-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学思潮类型研究和创作类型研究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创作类型研究往往成为文学思潮识别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具体文学思潮的发现。但是二者在性质、外延及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不能没有自觉的区别。尤其是分类原则的确定,不可照搬创作类型的划分标准,不能只适用于创作类型和创作思潮,还要适用于包括理论、批评和接受等领域在内的文学活动整体意义上的文学思潮。因此,分类原则应尽可能往文学思潮类型最高层次的范畴进行抽象.
  • 论文
    范方俊
    2000, (5): 107-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方语言学家通常把语音看作语言的记录符号,而把文字看作语音的记录符号,文字于是成了“符号的符号”,被排除在语言学研究对象之外。对于以“语音”为核心的印欧系语而言,这种区分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汉语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非语音化”的语言,因此汉字在记录汉语时根本不需要语音作为中介,其书写本身就是记录汉语的直接符号。汉语的文字书写在迥异于印欧系语的语音指向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诗学话语的最终生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 论文
    武京闽
    2000, (5): 113-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如何立足于具有特殊性和历史性的中国现实土壤之上,研究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从而在解决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诸多难题的同时,在经济学发展的世界文明大道上,建立和发展独具特色的中国经济学,促进经济理论本身的发展和繁荣,成为每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经济学人认真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黄泰岩教授。
  • 论文
    杨天宇
    2000, (5): 117-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中国宏观经济的现实,构建了一个解释中国经济中投资需求不足的理论模型。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投资需求不足来源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和市场经济中信用规模的膨胀—收缩机制。另外,利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计量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控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发挥国有经济宏观调控职能的政策建议.
  • 论文
    黄泰岩
    2000, (5): 123-1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力资源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呈现出一个显著特点,这就是总产出的增长率大于资本积累率与劳动力增长率之和,而且德、日两个战败国在物质资本存量饱受战争破坏的情况下,重新崛起并迅速成长为世界工业巨人的经济奇迹,以及发展中国家以资本积累为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在实践中普遍不成功的事实,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关注,这些现象依靠传统经济增长理论都不能给予圆满解释。一些敏锐的学者发现,人力资源质量的改进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于是他们开始了对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但这些研究都较多地侧重于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解释,而没有或未能全面地对人力资本的形成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