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2000年, 1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0-07-16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李文海
    2000, (4): 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十分高兴地参加“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活动。应邀在这个隆重的“2000年著名大学校长国际论坛”上发表演讲,与来自国内外的许多著名大学校长进行广泛的交流,感到很荣幸。借助今天这个论坛,我想要阐明的主题是:让人文社会科学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们已经看到,21世纪的世界是知识经济充分展示其魅力的世界;21世纪的人类进步将更多地依靠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跟不上知识经济和高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那它就将被飞速变化的时代抛在后面。而人文社会科学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究竟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大家的认识却远不是完全一致的。
  • 论文
    顾海良
    2000, (4): 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纪之交,中国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同时也对人们的理想、观念和信仰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专家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 论文
    夏伟东
    2000, (4): 8-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指出:“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历史证明,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我们也完全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结合教育战线的具体情况,大力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教育事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快速发展,对于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论文
    陈立思
    2000, (4): 1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际格局的变化,西方国家国际战略的调整,高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这些情况都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除了要继续扭转在相当一些地方和部门中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外,当前着重应该解决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新情况、新变化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不改进就不可能得到加强。而为了改进,就必须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检视和反省,找出与时代、与社会、与人们的思想脱节的地方,才会知道该改进什么、怎样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否顺应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 论文
    刘建军
    2000, (4): 14-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思想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称)应该解决人们的深层次思想问题,特别是解决人们的理想信念问题即信仰问题。但思想理论教育为什么应该担当起解决这一问题的责任,如何才能担当起这种责任?这就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说明。一、信仰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在人类的教育活动中,有一个特殊的部门,这就是信仰教育。它与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各类教育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对一定的社会成员进行某种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
  • 论文
    谭崇台
    2000, (4): 18-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经济学中新古典主义的复兴从理论上推进了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在实践上促成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它主张的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方针是一切发展中国家不可动摇的发展方针。但同时,在新古典主义复兴的过程中,金融自由化理论和政策被过分推崇,出口鼓励战略的利益受到过分的渲染,金融体系的健全被忽视,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 论文
    梁能
    2000, (4): 25-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第1篇 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研究 第1章 超产权论与企业绩效 第2章 所有制、治理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 第3章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两个故事和一个模型 第4章 董事会的劳动力市场 第5章 管理腐败与公司治理 第6章 产业民主与趋同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工业国家的比较分析第2篇 公司治理结构的中国实践 第7章 国有企业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 第8章 关于企业家和企业制度的三则短论 第9章 中国改革新阶段:小企业产权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 第10章 中国上市公司的所有制结构与公司治理 第11章 中国上市公司A股、H股财务信息披露差异问题 第12章 企业破产和兼并过程中的外部成本分摊问题 
  • 论文
    周业安
    2000, (4): 26-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中国的学者对改革过程的性质及其绩效作了大量的研究,一种普遍的观点是,中国的改革道路具有渐进性质,它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由于范式选择的混乱或所选范式本身的缺陷,这些研究还没有真正揭示中国改革的演进特征。
  • 论文
    赵彦云, 李静萍
    2000, (4): 32-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世界主要46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进行测度,通过国际比较定位中国市场化的总体水平,揭示出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并对今后五年中国市场化目标做出预测。
  • 论文
    刘凤良
    2000, (4): 38-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发展本国经济,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了金融自由化政策。但当一国政府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逐步取消对国际金融资本交易的限制时,就有可能造成国际资本流入发生大规模逆转,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各种市场组织经营质量的监控,消除金融危机的隐患,使金融自由化改革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得以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
  • 论文
    刘群
    2000, (4): 43-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股票指数期货在控制和防范股市总体风险中的作用,认为中国建立股票指数期货,不仅有利于推动股票现货市场和基金业的发展,加大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而且还能起到稳定国家金融安全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建立股票指数期货,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 论文
    傅斌
    2000, (4): 50-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深化的必然产物,是市场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犹如股权交易市场相对于权益的作用,为项目资产和信贷资产的退出提供了有效场所。我国银行资产的证券化与市场化进程密切相关,如何完善相应的市场制度,确保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逐步形成和健康发展?本文通过以下课题的探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资产证券化的准备工作,资产证券化关键环节的认识,有效的监管体系和规范的担保与评级机构的建设等。
  • 论文
    陈志良
    2000, (4): 57-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虚拟是数字化表达方式和构成方式的总称,它构成了人类新的中介革命,形成了虚拟现实和虚拟世界,并将导发人类思维和行为框架的转换。虚拟形成了“真的假”与“假的真”,否定了真与假的传统的二分法;虚拟使间断性转化为新的连续性,否定了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简单对立;虚拟形成了新的整体性,即形成了个体与所有个体直接相关的整体性,否定了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整体性和个体性;虚拟是人类新的生存平台,将成为人类的新的元起点。
  • 论文
    郭湛
    2000, (4): 64-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认为“人的物质需求是无限的”这种观点,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必须批判地反思人的物质需求无限的观念,确立人的物质需求有限的观念。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人的需求的质和量,设计合理的需求构成,是建设现代人合理的、可持续的生存方式的首要前提。
  • 论文
    梁树发
    2000, (4): 69-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是一种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规律性现象,它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曲折性,反映了人们的一定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一提问有其发生的特定条件、形式和方法,其实质和意义在于反对各种偏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探求判断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标准,解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 论文
    刘敬鲁
    2000, (4): 75-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胡塞尔现象学和狄尔泰生命哲学的批判继承,是海德格尔前期人学思想的非常重要的来源。海德格尔的此在生存论分析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在内容上,所继承的只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的现象‘背后’本质上就没有什么别的东西”这一方向。海德格尔的此在生存论分析的个体性人学实质与狄尔泰的生命是“个体”的生命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他对此在时间性历史性的探索,直接来自对狄尔泰关于人的生命是历史性过程的思想的扬弃。
  • 论文
    徐恕
    2000, (4): 82-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欧中亚国家的社会面貌已经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阶级结构的变化便是这其中的重要内容。在推动阶级结构发生改变的诸多因素中,这些国家的历史传统、所确立的目标模式以及所推行的实际政策和具体操作方式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今天东欧中亚国家阶级结构的面貌可以概括为 :两大基本板块 (即“上流社会”与“下层社会”的二元格局 )、四个主要阶级 (即官僚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以及雇佣劳动阶级 )。无论是就种类还是就属性而言,这些社会集团时下都带有鲜明的转型社会的特征。
  • 论文
    张忠军
    2000, (4): 87-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业融合化趋势的发展使得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金融集团大量涌现,传统的金融监管的方式、方法与手段已难以适应对金融集团的监管需要,需要从整体衡量金融集团的资本充足性,加强管理人员的适宜性监管,建立监管者信息分享制度和协调员制度等方面加强监管。从长远看,金融业的融合化、集团化应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目标,这需要在依法推行的前提下,逐步试点稳妥推进。
  • 论文
    林敏
    2000, (4): 95-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商法基本原则集中反映商事关系的本质特征,贯穿于全部商法规范,它区别于经济法基本原则和民法基本原则,也不等同于商法各部门的具体原则。商法基本原则是整个商法规范体系得以构建的基础,是商事活动的行为准则和商事纠纷的裁判规则。商法基本原则应该反映商事关系营利性的特征,应贯穿于全部商法规范,应体现各国商法的共性,适应商法国际化趋势——这是确定商法基本原则的标准。商法基本原则至少包括 :商主体法定原则、维护交易公平原则、保障交易迅捷原则和保障交易安全原则。
  • 论文
    李晓峰
    2000, (4): 100-1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益物权地位的变化反映了现代物权法的重要发展趋势,有些学者主张用益物权在物权中的“中心”地位的观点有待商榷,以土地不动产为例可以进一步论证完全物权 (所有权 )的地位才是物权的“中心”。在立法和实践中当务之急是整固土地所有权的控制力,即完善土地所有权的效力和实效。
  • 论文
    刘秀兰
    2000, (4): 105-1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没有主观就没有客观”是审美创造的特定命题,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识论、反映论并不矛盾,与主、客观唯心主义并不认同,与机械论、形而上学僵化作风泾渭分明。
  • 论文
    牛润珍
    2000, (4): 110-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齐国史编纂大约始于天保八年(公元557年)。这年夏天,魏收“除太子少傅,监国史”<sup>[1](卷56)</sup>。所监修的国史正是北齐当代史。这项工作首先是从《高祖本纪》着手的,撰事在史馆内进行,但一开始就遇上了时间断限和史例的问题,因此围绕国史起元这一讼案引发了一场长达10多年的论争。这场论争主要是在魏收与阳休之之间展开。魏收主张国史起元于“平四胡之岁”;而阳休之则认为应以天保建元。二说相持不下,并牵动朝廷上下。《北齐书》卷42《阳休之传》云:“魏收监史之日,立《高祖本纪》,取平四胡之岁为齐元。收在齐州,恐史官改夺其意,上表论之。武平中,收还朝,敕集朝贤议其事。休之立议从天保为限断。魏收存日,犹两议未决。
  • 论文
    方立天
    2000, (4): 113-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于1933年3月出生于浙江省东部的永康市四路口中村。1956年幸运地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大转折。在学期间,中外哲学家的深邃睿智深深地打动了我,哲学的思辨性、抽象性为我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北大哲学系一流的师资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望,为我后来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打下了初步的基础。1961年,我从北大毕业,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符合了我的兴趣,满足了我的爱好,也开始了我在学术生涯漫长道路上的艰难跋涉。可是,中国哲学史,从先秦到现代,悠悠数千年,哲学家数以百计,哲学典籍浩如烟海,在有限的一生里,难以全部究其原委,探其底蕴。
  • 论文
    邵明
    2000, (4): 118-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诉的利益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中极其重要的概念,作为民事诉权要件之诉的利益是法院判决的前提。至今,对于诉的利益我国还没有做出系统和深入的探讨。鉴于此,诉的利益的内涵、产生、本质、功能和定位,以及认定诉的利益的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都是我国诉讼法学理论界必须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