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经济学
  • 经济学
    袁宝华
    1991, (3): 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提出来了。特别是在十二届三中全会所作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增强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活力。
  • 哲学
  • 哲学
    陈先达
    1991, (3): 8-15,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性”(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有其科学的客观依据,唯物史观是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不但没有推翻,反而是不断证明着“两个必然性”理论的正确性。民主社会主义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社会主义建立在抽象的道德原则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仅仅看作是一种价值目标,这是以唯心史观代替唯物史观,否定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 政治学
  • 政治学
    王霁
    1991, (3): 16-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发达与不发达两种社会状态并存是当代世界总格局。“两个并存”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所体现的是世界上三种基本的政治-经济力量之间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它的世界性扩张及其所造成的矛盾转移导致了“两个并存”的结果。世界历史的客观逻辑是由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到“两个并存”再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一条在世界范围内“农村包围城市”的迂迥曲折的道路。
  • 政治学
    郑忆石
    1991, (3): 25-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巴黎公社的基本原则,是革命导师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精髓。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集中到一点就是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对于巴黎公社原则的背叛。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批判民主社会主义,就要保卫巴黎公社的原则,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 政治学
    陈志良
    1991, (3): 34-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主义没有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内产生,反而从相对落后的东方,从中国、俄国产生,这不是历史的偶然性。要理解这一历史跳跃,首先,要从马克思包含世界历史的社会发展理论出发,由于世界交往和国际环境,东方社会在20世纪奔向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要从东方社会的内在结构来把握,正是东方社会的亚细亚形式,产生了与社会主义方向一致的运动;最后,东方社会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必须严格分清什么是可跨越的,什么是不可跨越的,这样才能站在历史发展的前沿,使社会主义顺利地发展。总之,把握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的社会多线发展理论和东方社会的内在结构,是打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何以形成、何以成立的钥匙。
  • 政治学
    杨耕
    1991, (3): 41-48,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各民族普遍交往的基础上,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世界历史的作用下,落后民族能够以“跳跃式”的发展形式进入到世界的先进行列;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对中国社会冲击、渗透和影响的结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同人类总体历史的发展顺序是一致的;中国向世界的开放是世界历史运动的必然要求,只有在世界历史的序列中,中国才能走向现代化;共产主义本身就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只有在世界历史中发展起来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代表中国的未来。
  • 政治学
    陈益寿
    1991, (3): 49-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是为了划清两种改革观的界限,反击推行“全盘西化”与“和平演变”阴谋、妄图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逆流,以保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在社会主义发展由传统体制向新体制的飞跃过程中,一个关系全世界社会主义命运的大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应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一方面,任何社会制度都有一个完善、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改革就是要改掉传统体制中偏离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质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部分和环节。
  • 经济学
  • 经济学
    陈秀山
    1991, (3): 55-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相对立的一种人类经济活动形式,本身不具有任何社会性质。市场经济概念是作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对立物提出和运用的,它表明的是特定的经济制度或体制。否认计划作用,主张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量主要方式,不能实现经济的均衡运行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性质和所处的国际地位环境决定了不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 哲学
  • 哲学
    焦国成
    1991, (3): 61-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导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不仅是个学术或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长治久安的实践问题。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是社会主义社会唯一正确的道德导向。从操作价值上讲,它是可操作性与不可操作性的辩证。统一。集体主义的道德与大多数人的个人利益根本一致,但又高于个人利益。特殊条件下个人牺牲其利益以保金整体利益,仍然是集体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
  • 政治学
  • 政治学
    石永义
    1991, (3): 68-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划清“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的界限,必须澄清以下问题,第一,不能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教育和措施当作“以阶级斗争为纲”来加以否定;第二,不能把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当作“以阶级斗争为纲”来否定;第三,不能把警惕党内特别是领导层出。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当作“以阶级斗争为纲”来否定;第四,不能把教育人们认识社会主义国家还有被改变颜色的危险的论断当作“以阶级斗争为纲”来否定;第五,不能把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都看成“以阶级斗争为纲”来全盘否定;第六,不能把正确开展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当作“以阶级斗争为纲”。
  • 政治学
    安启念
    1991, (3): 74-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它从抽象的人及抽象的伦理价值目标出发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从而使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在许多方面退到了当年第二国际的立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实质是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同时还全面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各个阵地。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指导方针已经给社会主义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它的实践后果是使社会主义发生蜕变。哲学发展的人道化倾向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
  • 哲学
  • 哲学
    周蔚华
    1991, (3): 80-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价值中立论是在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一种社会科学方法论,它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实证主义的价值中立论,认为社会科学只能陈述事实,不能做价值判断;第二,马克斯·韦伯系统化了的价值中立论,一方面反对把价值完全逐出科学之外,同时坚持社会科学家必须保持价值中立;第三,当代西方的价值中立论,把真理和价值,科学和意识形态完全对立起来,并以前者反对后者,借以否定和攻击马克思主义。价价中立论的根本错误在于:1.在社会科学领域,价值中立是根本不可能的;2.它在理论上割裂了真理和价值、科学和意识形态的统一;3.它会导致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主义。
  • 哲学
    欧阳斌
    1991, (3): 88-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陈云同志善于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因而看问题特别准,特别远。他通过总结、概括领导经济工作、政治工作的经验,极为深刻地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独具特色的内容丰富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宝库。
  • 哲学
    杨文极
    1991, (3): 96-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詹姆士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是在反对传统真理观的斗争中产生的,它不是从认识的形成过程,而是从认识的实现过程来阐释真理,把真理看作是一个能够证实、生效和使人成功的过程,这里有合理的因素。詹姆士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失足之处在于其把真理的价值性和客观性相割裂,并用前者取代后者。
  • 经济学
  • 经济学
    何孝星
    1991, (3): 104-109,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约中国经济无序运行的深层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内在失衡性。结构调整难度较大,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与风险。但困难与机遇并存,当前存在比近年任何时候都更加成熟的调整契机。论文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可供选择的政策:结构扶植政策,结构保留政策,结构转换政策。同时指出调整产业结构必须付出的代价和应把握住的关键环节。
  • 经济学
    叶善蓬
    1991, (3): 110-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0年4月中央提出居民住宅制度需要进行改革,十年间,从澄清一些理论认识到逐步进行实践,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中央十三届七中全会又提出,到2000年人民的生活从温饱到小康,居住条件要有明显的改善。要实现这个目标,生产发展是前提,但怎样在国家资金有限的条件下,能最大限度地更多建造居民住宅,同时又有合理的分配政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为此,特就以下几个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以供商榷。
  • 文学艺术
  • 文学艺术
    孙博
    1991, (3): 114-1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批评主体以文学本文为依凭进行批评活动,而文学本文只有在成为批评主体的对象时才成为现实的文学作品。文学批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双向建构过程,它既是作家作品审美价值现实生成并产生美学影响力的必要中介和手段,又是文学创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书评
  • 书评
    谭强
    1991, (3): 121-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由苗力田先生主编的《古希腊哲学》一书。这是一部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文科教材编写计划,为哲学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古希腊哲学专业课程而编写的哲学史教程,同时也是为那些有志于探索希腊智慧,希望概略地阅览古代西方巨星们的原作而提供的一本第一手资料的选编。
  • 其他
  • 其他
    1991, (3): 123-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 纪怀民、陆贵山、周忠厚、蒋培坤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本书系我国第一部马列文论统编教材,编选、注释、讲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女艺论著13篇,列宁、斯大林的文艺论著14篇,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文艺论著各4篇,共35篇。本书将马、恩、列、斯、毛的文艺思想作为一个整体,以原著产生的时间为序,展示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线索。
  • 人物
  • 人物
    周传南
    1991, (3): 125-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郑林庄(1908~1985),出生于南朝鲜汉城,原籍是广东省中山县。从1953年至1985年,曾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合作社系、贸易经济系、农业经济系和外国经济管理研究所任教授,并曾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外国农业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百科全书顾问等职。
  • 人物
    安体富
    1991, (3): 127-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陈共,1927年生,辽宁省盖县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税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财务研究会副总干事、中国经济杠杆研究会副总干事、北京经济学会总会理事、《财贸经济》和《财政研究》两杂志的编委等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