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14个学科获评A类,其中9个学科获评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A类学科数量居全国第二。在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价中,学校一流大学9个评价要素全部成绩优异,14个一流学科全部继续入选第二轮建设名单,9个学科位居全国高校顶尖水平。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持续创造佳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马当先”优势持续巩固,基础学科提档升级发展卓越,社科学科地位顶尖持续领先,交叉学科创新发展成为新增长极,学科建设整体又上新台阶。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学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一、教育高地,事业热土。
(一)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中国人民大学自诞生以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形成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致力于研究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加快构建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贺信精神,扎实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学校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弘扬“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精神品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
(二)牢记初心使命,续写精彩华章
中国人民大学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赤诚初心,牢记时不我待、奋勇向前的使命担当,牢牢锚定建校百年远景规划,全面实施“走新路”十大工程,主动汇聚人才、持续培养人才、全面团结人才,积极成就人才。学校系统构建新时代人才工作体系,大力推进战略人才梯队构建,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才成长服务保障,加快培养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航者。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养、造就“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加快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努力续写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频共振的人才华章。
(三)定位第一资源,服务人才发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中国人民大学承担着打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大任务,始终传承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求贤若渴、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聚焦立德树人,高度重视队伍建设,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拓宽干部成长路径,畅通晋升渠道;优化职称与岗位晋升评价体系,突出“重水平、重岗位、重贡献”;强化考核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优化教职工收入分配机制;稳定和创新幼儿园、中小学教育资源供给,充分关切教职工子女基础教育需求,努力提升每一位教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招贤纳士,虚席以待
(一)招聘岗位及招聘条件
学校拟引进教师以外专业技术岗位人才4名,岗位需求信息详见附件1。
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希望您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素质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有良好的师德师风,热爱教育事业,身心健康。
2. 具有与岗位相匹配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具备履行相应岗位职责的能力;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3. 图书资料系列、编辑出版系列和医疗卫生系列专业技术岗位应聘者须具有博士学位。
4. 与中国人民大学在职在编教职工或其配偶不存在近亲属关系,且不是中国人民大学在职在编教职工近亲属的配偶。
5. 具有北京市户口。
6. 具有相应专业领域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7. 年龄不满40周岁;医疗卫生系列专业技术岗位应聘者不满43周岁。
(二)招聘程序
1. 网上申报。我校即日起开通网络招聘系统,应聘者请于2023年7月2日(含)之前登录系统进行网上申报(申报网址为:
http://zhaopin.ruc.edu.cn)。应聘人员应提供完整、真实、有效的个人信息,提供虚假信息者,将取消报考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