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冯刚, 张发政,
    2022, 36(4): 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地洞察、研判和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彰显出深刻的战略思维。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战略思维的生成,具有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根脉。这一思维体系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战略文化精髓,传承前人实践经验,并在回应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治理新课题的实践中日臻成熟。这一思维体系聚焦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目标、战略判断、战略决策、战略实施、战略评价等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形塑逻辑严密、思想深邃、高屋建瓴的战略思维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战略思维为指引,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客观规律,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复杂环境域,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谋篇布局的科学性,有助于开辟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 易靖韬, 陈煜, 李三希,
    2022, 36(4): 10-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合适的反垄断目标是对数字平台进行有效监管的重要前提。欧盟与美国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平台反垄断目标选择存在较大差异,存在“一元论”(专注于经济福利单一目标)和“多元论”(包括经济福利在内的多种目标)的分歧。本文从反垄断机构和数字平台企业两个视角分析我国数字平台反垄断的目标选择问题。研究表明,数字平台的反垄断目标应当以经济福利为主,其他目标应当诉诸尽可能少地扭曲竞争的其他政策工具。在国际数字平台博弈日益激烈、国内加强反垄断监管成为常态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政策借鉴意义。我国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最优政策选项及其约束条件。

  • 肖红军, 阳镇, 商慧辰
    2022, 36(4): 24-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诸多乱象,亟待探索契合平台情境的新监管范式。本文基于场域视角和位势视角对平台监管范式进行了逻辑剖析,发现既有平台监管范式面临监管场域的多层次性难以融合、监管对象的复杂性难以识别和监管行为的内容边界以及监管力度难以把握的三重困境。立足平台监管的困境,本文从平台监管过程中主体的合法性、监管目标的层次性、监管过程的行为边界以及监管目标的合意性等问题出发,主张平台监管亟须从监管理念、监管原则以及监管范式层面系统重构,最终构建出基于场域分层、主体分类、场景分类、目标分类的整合性平台企业监管范式。
  • 曲创, 项泽兵, 刘少蕾
    2022, 36(4): 40-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平台经济中交织着平台间与商家间两个层面的竞争,导致判定交易型平台的激励性排他交易是否反竞争较为困难。本文在充分考虑平台和商家两个竞争主体差异化竞争的基础上,区分激励性排他交易与商家的自主单归属行为,并以消费者福利为标准判定该行为的反竞争效应。研究发现:由于存量竞争时期面临激烈的价格竞争,平台与商家均有动机通过差异化策略来缓解竞争压力,激励性排他和自主单归属则是基于商品种类和平台服务两个层面的差异化竞争机制。激励性排他在没有平台服务质量提高和创新的情况下,会提高商品价格、限制消费者对商品和平台服务组合的选择,应被判定为限定交易。监管部门应根据平台市场中各主体所处竞争程度的不同对排他交易实行差别监管。
  • 哲学
  • 哲学
    杨云飞
    2022, 36(4): 55-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这是康德对启蒙的基本规定。但何谓启蒙思维,依然是一个并未得到充分解答的疑难问题。对这一疑难的常规解答是摆脱成见、自己思维。这种解答不够完备,因为自己思维的准则是否定性的、自我中心的,不足以充分体现理性的成熟这一启蒙的目标。康德哲学中启蒙思维的完备表达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自己思维、在他者位置上思维和一贯的思维,相应地,这三种思维方式体现了康德启蒙观的原初含义、扩展含义与终极含义。康德启蒙观的精髓在于追求理性的一贯性和自律性。启蒙与批判具有共同的道路与目标,即通过理性的自我批判实现理性的成熟。鉴于一贯的思维促成人类理性的成熟,并有助于确立不同社群共同生活之底线,康德式的启蒙规划在当代依然有重要意义。
  • 哲学
    许涤非
    2022, 36(4): 63-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克里普克认为存在必然的同一性和偶然的同一性,但他对必然同一性的界定却带来了“偶然之物必然存在”的谜题。克里普克证明“同一的必然性”诉诸莱布尼兹的不可分辨律,但是不可分辨律却常常遭到质疑。“偶然之物必然存在”之谜以及对不可分辨律的怀疑都是源于对逻辑形式的误解。本文给出了“同一的必然性”的实例的逻辑形式,也给出了不同语言下的莱布尼兹律的逻辑形式,它们可以消除哲学谜题所造成的对不可分辨律的质疑。

  • 经济学
  • 经济学
    朱信凯, 杨晓婷, 高原
    2022, 36(4): 77-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中国共产党在农业农村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经济思想。其中,围绕回答“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民大国应采取何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摆布工农城乡关系”“党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应扮演何种角色”这三项理论与现实难题,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创新。这些理论创新揭示出中国道路背后的思想基础,而且能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复兴乡村提供启示。
  • 经济学
    郑休休, 刘青, 赵忠秀
    2022, 36(4): 92-1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化新形势下,技术性贸易壁垒被很多国家频繁使用,中国尤其遭遇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本文基于人工收集的WTO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数据与特别贸易关注案例数据,结合2000—2010年中国海关微观企业出口交易数据,定量检验了发达经济体对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的总体影响,及其对中国微观企业出口二元边际和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和实现机制。主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壁垒冲击并未削弱中国总体出口,相反地,遭遇壁垒后中国出口价值、数量、出口企业个数均呈现净增加效应;第二,净效应背后是企业显著的“优胜劣汰”和“提质升级”动态调整,尤其是中国出口逐渐向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出口高质量产品的企业集中;第三,净效应存在多个维度的异质性,尤其与企业所有制特征相关,出口质量显著优化的净效应主要出现在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中。

  • 经济学
    白让让
    2022, 36(4): 108-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之间的合谋行为是我国反垄断法的重点监管对象。本文对我国行政执法机构所查处垄断协议案件的统计描述表明,价格垄断协议比例高、产业分布相对集中、行业协会主导是它们的一般特征。这些案件在合谋的机制设计层面则呈现出:正式协议较为普遍、运作方式组织化,竞争性行业案件发生率高但持续时间短,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处罚手段多样化等显著特点。近年来,我国行政执法机构调查和处罚了一批垄断协议案件,但由于存在免于处罚的案件比例较高、执法周期长、时效性不强、信息披露滞后等问题,未能形成一定的威慑力。本文建议增强经济学分析在查处合谋行为中的作用,以民事诉讼弥补反垄断行政执法资源的供给不足,通过公平竞争审查来阻断政府滥用行政权力和企业反竞争行为之间的关联。
  • 法学
  • 法学
    高仰光
    2022, 36(4): 123-1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受到研究范式的局限,现代法学对于古代世界的法典编纂存在一定误解,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法典”的文本上。本文以“编纂”的行动作为着眼点,通过对古代法典的书写载体、文书形制、表现形态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进行考察,将古代的法典编纂区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即纪念碑的法典、版牍的法典、书籍编纂的法典。这三个先后出现又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编纂类型承载着完全不同的思想观念:以宏大载体为中心的纪念碑式法典旨在树立政治的权威性;版牍的法典反映出超越载体束缚、追求以文本为中心的实用的法律观;书籍编纂的法典则更多地表现出对既有规范性渊源进行系统化再加工的特点,它暗示着一种法学化的知识生产。类型化的区分有助于澄清古代法律观念变迁的基本脉络,也为中国古代成文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法学
    刘计划, 郭丰璐
    2022, 36(4): 138-1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业绩质效考评是检察机关进行内部管理的重要方式。然而,以实体为导向、以惩罚为依归、以量化为手段的传统考评指标体系已无法适应刑事治理法治化、人权保障高阶化的新要求。进入新时代,“案件比”评价指标应运而生,在程序控制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局限性。为此,应从重构考评指标的作用机制、走出预设考评指标目标值的误区、强调考评指标的程序导向等方面改革与完善检察机关的考评指标体系。

  • 文学
  • 文学
    范玉刚
    2022, 36(4): 150-1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格拉底“美本身”的提出开启了西方美学思想史的肇端,意味着审美的第一缕晨曦刺破了神秘莫测的“命运”而祈向至善的“境界”,被视为人类第一次审美自觉。美的魅力的彰显源自“命运”与“境界”错落交织的双重审美意蕴,既有对蛰伏其中“命运”的敬畏,更有对“境界”的价值祈向,正是这双重终极性眷注积淀为美的根荄,而蕴蓄于人对自然、艺术、社会和人自身的审美实践。现代美学的每一次远行,都有着对原初审美意蕴的深深回眸,并在实践中深化着对美有别于真和善的价值的领会。当下,某些美学复兴与审美创造,已偏离了审美意蕴的始源内涵,使美学思想下坠为一种轻飘的能指,甚至成为一种纯粹的主观感受。本文通过梳理审美意蕴的历史性生成,强化对美要有敬畏之心和价值祈向之意,从而为今日美学重新上路提供方向性启示。
  • 文学
    罗雅琳
    2022, 36(4): 159-1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捷克斯洛伐克汉学家普实克曾三次到访中国。他在20世纪30年代与鲁迅等人的交往十分著名,但他在50年代两次以官方身份访问中国并深度参与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交流的经历却被人遗忘。新一代研究者对于普实克的理解通常来自两组对照关系:一是普实克与夏志清的论争,二是王德威将普实克与陈世骧、高友工等人一同划入所谓的“抒情传统”谱系。普实克在这两组对照关系中都被塑造为僵化且过时的人物。回到相关著述会发现,普实克与夏志清、王德威之间真正的分歧,在于对中国现代转型的动力来源和革命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认识,普实克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所找到的现代性,不是在西方的“冲击”之下作为“回应”的现代,而是一种根植于中国自身土壤的独立的现代。

  • 史学
  • 史学
    华林甫
    2022, 36(4): 170-1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县级市;政区通名;同级升格;越级升格;县等制度

  • 案例研究
  • 案例研究
    索传军, 张璇, 李木子
    2022, 36(4): 180-1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术评价已经成为学术界和科技界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学术评价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价体制与机制、评价标准与评价主体等问题,缺乏明确与科学的评价参照系是导致评价结果不科学、不客观的重要因素之一。评价参照系是一组与评价客体同质且相关的参照物集合。评价就是基于评价参照系对一组评价客体的比较。没有参照物,没有比较,评价结果就毫无意义。评价参照系的构建受到评价活动主体的视阈与价值导向、评价客体自身的属性和评价主体的视阈与认知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学术评价活动中常常被忽视,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准确。从科学史和历史理解的评价范式来看,学术谱系具有学术评价参照系的一些基本功能,可以作为学术评价参照系的实例。学术谱系的构建,为评价参照系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 学术评价
  • 学术评价
    雷环捷
    2022, 36(4): 191-1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科技”概念在当代中国的流行,由科学与技术关系出发的批判立场较为常见。不少科学家和哲学家批评其打乱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担心偏向于“技术”而非“科学”。追溯“科技”概念在当代中国的演进可以发现,前身是近代出现的“科学技术”,其生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流行于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应当转变解读“科技”概念的视角,基于科学与技术如何发生关系的辩护立场也有其路径。“科技”概念的生成符合中国语境与时代背景,其流行推动生产力、组织力和创新力。如今无须纠结于概念的影响如何,而应在认可“科技”的基础之上,营造鼓励求真与致用相结合的制度环境,为创新的活动领域开疆拓土。

分享到: